早期复极综合征与左心室纤维肌束关系的初步研究

武彩娥 李徽 朱天刚 王士昌 李惠玲 丁明发 董建琪

摘要

探讨左心室纤维肌束及其特征与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关系。

选择31例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ERS组),简单随机法选择例健康人(对照组),检测其左室纤维肌束,并对左室纤维肌束发生率、左室纤维肌束位置及数目的构成比、左室纤维肌束的长度、宽度及左室纤维肌束与室间隔的夹角进行统计学分析。

ERS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左室纤维肌束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左室纤维肌束的不同数目例数构成比、长度、宽度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之间左室纤维肌束位置的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ERS组起于室间隔中部而止于左室游离壁中段的左室纤维肌束约47%,对照组仅2%;ERS组左室纤维肌束与室间隔的夹角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左室纤维肌束的位置及夹角是导致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推测其原因主要与左室纤维肌束对起止点的牵拉引起部分内膜下心肌较正常激动顺序提前复极,造成复极不一致有关。

超声心动描记术;早期复极综合征;纤维肌束;心室

左心室纤维肌束(leftventricularfibromuscularband)又称左心室假腱索(leftventricularfalsetendon)、左心室迷离束,自年Nishimura等[1]通过超声报道以来,已受普遍重视,被认为与多种心电活动异常有关[2-4]。本研究拟通过对早期复极综合征及正常对照组的左室纤维肌束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与左室纤维肌束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早期复极综合征组:选择年12月~年4月间的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31例,平均年龄(33.5±9.7)岁,男性30例,女性1例,除外急性心肌梗死、变异性心绞痛、急性心包炎、电解质紊乱。

2.对照组:抽签随机选择健康正常人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龄(31.6±7.2)岁,无任何心电异常。

3.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①J点处ST段抬高至少2个肢体导联或胸导联0.5mm,且凹面向上;

②QRS波下降支改变,包括明确的胚胎型J波,下降支粗钝和明确的J点;

③胸部导联快速过渡区,对称高大T波;

④平板运动试验,运动中ST段回复至等电位线,运动后ST段于10min恢复至原始高状态。

二、研究方法

1.左心室纤维肌束的检测方法:对2组受试者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HP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探头频率为2.5MHz,采用融合谐波方式,在胸骨旁左室长轴观、胸骨旁左室短轴观及心尖四腔、两腔观、左室长轴矢状面检查的基础上,上移或下移探头,适当调整声束的方向,从而进行多切面多角度检查。在2个或2个以上切面观观察到左室腔内的高回声带,则诊断为左室纤维肌束。

2.左室纤维肌束的观测内容:记录左室纤维肌束的数目、位置、长度、宽度及与室间隔的夹角,其中长度、宽度及其与室间隔夹角的测量全部在舒张末期进行。据正常心肌激动顺序将左室纤维肌束于室间隔的附着点定为起点,而另一点为止点,若两附着点均在室间隔则上方一点为起点;左室纤维肌束与室间隔夹角的测量以起点为中心,选取室间隔左室面的心内膜及左室纤维肌束的室间隔面进行夹角测量。

3.测量左室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的前后径、上下径,并计算其舒张百分比[舒张百分比=(舒张末径-收缩末径)/舒张末径]。

4.对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进行食管钡餐透视,观察是否存在食管裂孔疝或膈疝。

三、统计学分析

对两组组间的左室纤维肌束发生率、数目及位置构成比进行卡方检验,对两组间左室纤维肌束的长度、宽度及其与室间隔的夹角进行t检验。

结   果

1.早期复极综合征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年龄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性别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男∶女为30∶31对58∶,P0.)。

2.2组例受检者中,有例检测到左室纤维肌束。检测到左室纤维肌束2条者30例,1条者87例,共检测到左室纤维肌束条,标准切面观检测到左室纤维肌束93条,在非标准切面观检测到54条左室纤维肌束。

3.正常对照组在性别分层中,男女组之间的左室纤维肌束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9/58对39/42,P0.05)。

4.早期复极综合征组左室纤维肌束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5.早期复极综合征组左室纤维肌束的长度、宽度范围分别为43~56mm、2~11mm,对照组分别为23~65mm、2~8mm,两组长度、宽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之间左室纤维肌束与室间隔的夹角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2。

6.按左室纤维肌束的位置分为起于中段室间隔止于左室游离壁中段(MIVStoMLVFW)、起于基部室间隔止于左室游离壁心尖段(BIVStoALVFW)、起于基部室间隔止于左室游离壁中段(BIVStoMLVFW)、起于中段室间隔止于左室游离壁心尖段(MIVStoALVFW)(图1~4),早期复极综合征组与对照组之间左室纤维肌束位置构成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见表3。

7.早期复极综合征组与对照组之间左室纤维肌束数目的病例数构成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4。

8.早期复极综合征组与对照组左室前后径舒张百分比及长径舒张百分比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各组的左室前后径舒张百分比与长径舒张百分比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

9.静息状态下,早期复极综合征组患者的心率较对照组减慢,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65.9±7.4)次/min对(77.1±9.2)次/min,P0.05]。

10.早期复极综合征组无食管裂孔疝、膈疝的发生。

讨   论

早期复极综合征以心电图ST段抬高为主要特征,多见于青壮年男性,部分可表现为胸闷、胸痛等症状,临床上极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变异性心绞痛、急性心包炎等。据统计,早期复极综合征首诊误诊为器质性心脏病者约为64%[5,6],其确切的病因尚不甚清楚。

其发生机制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①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心室除极尚未结束,部分心室肌已开始复极,使心室复极程序异常[7];②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6,8];③可能存在附加的旁束道[9];④食管裂孔疝或膈疝对心外膜的刺激使心外膜下心肌提前除极和复极。

左心室纤维肌束是左心室腔内除连接乳头肌和二尖瓣叶的腱索外,附着于其他部位的纤维样结构。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纤维肌束的结果,国内文献报道人群左心室纤维肌束的检出率为0.2%~71%不等[10],而国外报道为0.5%~64%[1,11,12]。

左心室纤维肌束根据其组织学特点分为乳白色和暗红色两种,一般都内含传导组织,但少数较细的乳白色者全部由致密结缔组织所组成,在某些左心室纤维肌束内可见散在分布的心肌细胞。左心室纤维肌束内含的传导组织可能成为希氏束的延伸,分布于室壁,及时传导窦房结发出的兴奋并有效协调左心室收缩及舒张运动[14]。当纤维肌束内的传导组织受到刺激,或左心室纤维肌束对心肌局部牵拉,均可使心肌自律性增高,从而引起多种心电异常,最常见为室性心律失常等。

SalazarJ[9]曾报道1例2岁儿童巨大左心室纤维肌束导致心电复极的改变,下壁及V4~V6的ST段的压低及T波的倒置。MobiliaG等[14]报道2例年轻男性左心室纤维肌束患者出现胸前导联巨大例置T波。尽管未能肯定LVFB与心电复极的确切关系,但同样表明左心室纤维肌束可能与心电复极有关。

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复极综合征组左心室纤维肌束的发生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左心室纤维肌束并不是产生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特征性解剖结构,这与LinFC等[15]的相关报道类似。早期复极综合征组与对照组的左心室纤维肌束数目例数构成比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左心室纤维肌束的数目可能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产生不发挥作用。

早期复极综合征组的左心室纤维肌束位置构成比与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中,有75%位置起于室间隔基部,止于心尖部;但在早期复极综合征组有47%位置起于室间隔中部,止于左心室中段游离壁,而起于室间隔基部、止于心尖部的例数仅占22%;尽管早期复极综合征组左心室纤维肌束位置明显不同于对照组的原因尚不清楚,但至少已说明左心室纤维肌束位置的异常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出现产生作用。

另外,早期复极综合征组的左心室纤维肌束与室间隔夹角明显增大,与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提示夹角的增大也可能与早期复极综合征有关。其机制可能为:

①止点位于左心室中段游离壁时,尤其当左心室纤维肌束与室间隔夹角增大时,左心室纤维肌束横跨左心室腔,由于左心室前后径舒张百分比大于长径舒张百分比,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左心室环形方向的舒张幅度大于纵向,当左心室舒张时,左心室纤维肌束两端更容易被牵拉刺激,局部心肌被拉长,而心肌细胞的拉长可直接导致复极的产生[16],从而造成牵拉部位尤其是左心室游离壁中段局部心内膜下心肌较正常心肌激动顺序的提早复极,造成心内外膜下之间存在电压梯度,导致ST段的抬高。

②在对照组由于左心室纤维肌束的止点位于左心室心尖段游离壁,与沿室间隔激动下传的方向大体相同;而且左心室纵向的舒张百分比因心尖位置固定而相对较小,对心室壁的牵拉作用较弱,因此对照组尽管有与早期复极综合征组相近似的左心室纤维肌束发生率,但却无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

本研究还表明: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男性发生率远高于女性,这与以往的报道一致[5-8]。

安木乔等[8]对40例男性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进行心率变异分析,结果相邻正常R-R间期的差值的均方根及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大于50ms,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较对照组显著增高,表明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存在迷走神经亢进。是男女性别间本身存在着迷走神经功能的区别,还是男性患者易出现迷走神经亢进,目前还无法断定。

本研究显示静息状态下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的心率较对照组减慢,间接提示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存在迷走神经亢进的可能。但迷走神经亢进与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确切关系及其具体作用机制在以前的研究中并未涉及。

我们认为迷走神经的亢进可导致心率减慢,左心室舒张更加充分,即横向舒张百分比进一步增加,当左心室纤维肌束位于左心室游离壁中段时更易使其对局部心肌的牵拉力加重,局部心肌更加被拉长,造成左心室游离壁中段心内膜下心肌的更进一步的提前复极,导致ST段的抬高,这也与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在心律减慢时,ST段的抬高越加明显的报道相一致[5,8]。

尽管早期复极综合征组左心室纤维肌束的长度与宽度与对照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2条宽度最大的左心室纤维肌束却出现在早期复极综合征组,是否也与左心室纤维肌束内含传导组织时,激动自室间隔经由横跨左心室腔的左心室纤维肌束形成的传导附加通道,直接兴奋左心室游离壁的内膜下心肌,使之提前除极和复极,造成心肌整体复极不一致,从而出现早期复极综合征有关,尚无法确定。另外,与本研究结果不同的是在SalazarJ[9]和MobiliaG等[14]的报道中粗大左心室纤维肌束的存在所伴有复极的变化为倒置的T波,但这2个报道所见左心室纤维肌束均起于室间隔上部,止于心尖部,这可能是导致本研究中复极表现为ST段抬高而与以上心电图复极表现不同的原因。

也有报道指出,食管裂孔疝和膈疝也是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可疑因素,但本研究结果中,早期复极综合征组并无食管裂孔疝和膈疝的发生,提示其并不是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的必要因素。

因此,我们认为,左心室纤维肌束的位置及其与室间隔的夹角是产生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主要因素,重视左心室纤维肌束的特征有可能对多种心律失常机制的研究产生影响。

如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加ecg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赞赏

长按







































哪家医院治白癜风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花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ukemd.com/mbyhl/9912.html

------分隔线----------------------------